首頁 > 建築巡禮 > 設計與建造
:::
建築外觀
設計者與建造者
中央大樓的設計者是總督府營繕課的井手薰,1906年(民國前6年)畢業於東京大學,1911年(民國前1年)來臺,在臺長達三十四年,曾設計許多著名建築,包括:濟南基督長老教會(民國5年)、前美國文化中心(民國20年,原臺灣教育會館)、司法大廈(民國23年,司法院)、中山堂(民國25年,原公會堂)、臺灣大學舊總圖書館 (民國17年)、臺大文學院(民國17年)、師大禮堂(民國18年)等。

中央大樓是哪一個營造廠蓋的呢?當時為人津津樂道者,就是「臺北市役所」居然是由臺灣的營造廠承做。承攬這座巨大工程的營造廠商為大同公司前身協志營造廠,主持人為林挺生的尊翁林尚志(舊名林堤灶)先生,協志營造廠在戰後轉型為電氣及鐵工廠,製造大同馬達、電扇及電冰箱。因為協志營造廠曾承包總統府正後面一座電信局(民國14年,原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),頗獲好評,才得以承攬臺北市役所這項公共工程。臺北市役所新大廈落成,費時3年4個月。當時基地面積為7441坪,為四層建築,局部設置地下室,總建坪為3371坪。
國定古蹟行政院中央大樓的特殊性
1. 基地位置的特殊性:
(1)就日據時期的樺山尋常小學校而言,它是當時臺北市面積最大的小學校。
(2)從日本殖民政府選址來探討,臺北市役所是日本為強化殖民政府的中心性空間所設置的,由此可見其臺北城擴建的空間策略。它出現的位置是在當時臺北城擴展的方向,此處劃設的都市計畫,表現出與過去傳統清代市街完全不同的空間系統。
(3)戰後成為行政長官公署與臺灣省政府辦公廳,及今日行政院公署。這個地點代表了臺灣省行使權力的最高機關,以及今日的中華民國的最高行政機關。

2. 指定為國定古蹟的原因:
行政院中央大樓於民國87年7月30日由內政部公告指定為國定古蹟。評鑑理由在於:
(1)日據時期為臺北市役所,臺灣光復後,先後供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、臺灣省政府、行政院等機關使用,甚具歷史意義。
(2)為日據後期臺灣現代主義建築風格重要作品之一。

3. 建築設計特色:
行政院中央大樓是日據後期所建的少數大型政府辦公大樓之一,每層樓面積都達一千多坪,展現當時之現代建築設計潮流,設計頗為新穎。平面呈日字型,四周為辦公室,中央為集會堂 。中央大樓入口大廳為四層樓,其餘為三層樓。

平面雖仍為古典的對稱式平面,但造型頗有新意,主入口正立面有一對巨大方柱,使用簡化的柱頭裝飾。內側設有迴廊,外側則突出陽台 。陽台轉角處作成弧形,強調水平流線型,皆1930年代現代建築常用之建築語彙 。外牆貼褐色面磚,只有柱子與門亭為白色,具有防空襲效果,是謂國防色面磚 。大樓屋頂不再作古典的希臘式三角頂或圓頂,也不作尖塔,而是水平的屋頂,外觀特別強調水平線,室內牆面亦然 。這是日本國勢鼎盛時期(民國26年)的建物,建築風格明顯受到當時全世界流行的現代主義的影響 。

行政院中央大樓建築設計十大特色
1. 建築設計總體而言,反映了1930年代的世界潮流,當時受到德國包浩斯(Bauhaus)設計學院所提倡的機能主義(Functionism)影響,內部空間強調功能區分明顯,外部造型強調簡潔方塊體與水平線條的組合。

2. 行政院中央大樓平面呈日字形,採對稱式佈局,主從空間分明,內部設迴廊環繞,樓梯的分配也很平衡,合理地解決人員出入及各層樓間的聯繫問題,內部兩個中庭自然營造出一個寧靜的環境。

3. 中央大樓東、南、西三面外牆設陽台,具有遮陽擋雨的作用。近年室內雖添設空調設備,但對臺灣炎熱多雨的氣候而言,陽台仍具有節約能源的輔助效果。

4. 建築物四個角隅的陽台及女兒牆在轉角處均呈圓弧形,線條流暢而造型簡潔,使外觀呈現柔和具表現主義(Expressionism)流線形的造型。陽台及欄杆的水平線條與中央入口的垂直巨柱,構成明朗的對比,這是1930年代現代主義(Modernism)建築設計的特徵之一。

5. 簡化的圓柱,不作柱頭,反映鋼筋混凝土構造的力學特色,中央入口上方則用一對方柱,並有水平雨淋片似的簡潔裝飾,具備較為凸出的形象,強調入口的意象,這種方型兼具水平線條的柱子明顯受到美國建築師萊特(Frank Lloyd Wright)的影響。

6. 外牆貼以褐色的二丁掛瓷磚(Tile),在當時被稱為國防色面磚,具有防空保護色的作用。

7. 大樓立面不作三角形的山牆屋頂,整棟多為平屋頂。造型已經脫離折衷主義(Eclecticism),比臺北中山堂更為進步,邁入真正的現代主義風格。正立面中央牆體有菱形裝飾,主入口有一對變體柱呈現Art Deco風格,北向背面入口亦有相同的變體柱頭。

8. 日字形平面中央的二樓為第一會議室(院會室),其屋架為鋼骨桁架,跨度達二十四公尺,為當時進步的構造技術下的產品。中央大樓的設計圖出自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官方營繕課,當時的課長為著名的井手薰,同時期他也設計了臺北公會堂(今中山堂)。

9. 室內牆壁用磨石子呈現不同色澤之水平帶裝飾,屬於預鑄式工法,施工非常精緻,使用石材為產自宜蘭的寒水石及七厘石。

10. 樓梯的扶手及欄杆,形式簡潔,不作裝飾,是1930年代後期流行的設計風格。樓梯位置與眾不同,並非如常設於角隅,而是設在四邊的中段地區,係採用具備良好耐震性的鋼骨鋼筋混凝土式(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)建築結構。